利用因果关系图的问题解决方法|对现场改进有效的能干PM实战步骤
Back to Top
为了覆盖更广泛的受众,这篇文章已从日语翻译而来。
您可以在这里找到原始版本。
介绍
#在之前的文章「如何区分“问题解决”和“课题达成”?—面向新手项目经理的“守”与“攻”思维法」中,我们介绍了项目管理(PM)中的“问题解决型”与“课题达成型”两种思维模式。
本文将聚焦于“问题解决型”方法,结构化地理解PM现场所面临的课题和问题,并讲解如何利用因果关系图从根本原因出发进行有效解决。特别强调将其与持续的流程改进相结合的视角。
※ 因果关系图是用箭头表示“原因”和“结果”关系的图形。初学者也请随意尝试。
用图解梳理“问题解决型”与“课题达成型”的区别
#比较“理想状态(To Be)”与“现状(As Is)”,并按如下方式区分使用不同的方法。
- 问题解决型:现状比“理想状态”更糟 → 定位并消除原因
- 课题达成型:想要从现状推进到“期望状态” → 规划达成手段
这次我们将介绍 “问题解决型” 的推进方法。并结合具体框架进行实践性解说。
利用因果关系图的6个步骤加速现场改进
#下面是从问题识别到解决方案导出的“6个步骤”的整体图示。
graph TD A[Ⅰ. 问题列举] --> B[Ⅱ. 明确业务影响] B --> C[Ⅲ. 深入挖掘原因] C --> D[Ⅳ. 可视化恶循环] D --> E[Ⅴ. 确定根本原因] E --> F[Ⅵ. 决定解决方案]
步骤1:问题列举(从项目回顾开始)
#首先,使用计划书、周报、成果物等将发生的问题列出来。
使用便签等按流程进行可视化,可以更容易整体俯瞰。
在列出问题时,“无论多小的事情都要写出来”非常重要。
初学者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完美,按想到的随时记录即可。
步骤2:明确问题对业务造成的负面影响
#本文以PM现场常见的一个问题案例“生产环境中缺陷频繁混入”为例。
接下来明确该问题对业务的影响。
关键在于,通过因果关系回溯,图示问题最终会导致何种“可见损害”。
例如,可以浮现出如下业务损害:
- 成本增加(运营效率降低)
- 客户流失(满意度下降)
如果觉得“问题与影响的关联”难以绘制,不妨稍微改变思路。
例如,
“生产环境中缺陷频繁混入。接下来会发生什么?”
这样提问后,
· 服务中断
· 客户投诉
· 恢复作业的负担
等业务影响和连锁事件就能自然显现。
如图所示,建议将“业务损害”的便签与其他要素区分开,使用不同颜色。
🟡 起点:选定为分析对象的问题
🔴 中间:在因果途中出现的直接或结构性因素
⚫ 结果:最终显现的业务损害(例:成本增加、客户流失)
例如,“服务中断”或“恢复作业的负担”等作为🔴中间因素。
由此引发的“客户流失”与“成本增加”则对应于⚫业务损害。
放置好业务损害的便签后,接下来检查因果关系是否成立。
从下往上,以“如果【原因】则【结果】”的形式读一遍看看。
例如,
- 如果“生产环境中混入了缺陷”,则“某些服务功能会停止”
- 如果“发生问题修复与恢复作业”,则“业务运营成本会增加”
通过这样朗读因果关系并确认,可以判断逻辑是否一致。
如果关联不自然,就调整措辞或布局。
步骤3:查明原因
#明确业务影响后,深入挖掘问题的原因。
不断提问“为什么会发生?”,沿着因果关系向下游追溯。
如上图所示,从“缺陷混入”这一直接原因开始。
然后深入到流程不成熟、开发资源紧张、变更管理混乱等结构性背景。
在此步骤中,提问的质量和深度是关键。
反复发问“为什么会这样?”,逐步接近本质。
步骤4:可视化导致问题重复发生的“恶循环”
#在许多现场,某个结果会成为下一个原因,从而重复同样的问题,形成“恶循环”。
识别出它,就能触及问题的深层本质。
如上图,在步骤Ⅲ中绘制的因果关系图里,用粗箭头强调了形成恶循环的环路。
🔁 A循环示例(紧急应对与质量恶化的循环)
graph TD A[缺陷混入] --> B[紧急应对频繁] B --> C[打断作业常态化] C --> D[开发资源紧张] D --> E[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] E --> A
紧急应对成为常态,资源紧张,结果质量保证体系也崩溃──。
通过这个循环,“缺陷混入”便再次发生。
🔁 B循环示例(不完善流程导致的缺陷循环)
graph TD A[资源紧张] --> B[测试不完善] B --> C[流程不成熟] C --> D[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] D --> E[缺陷混入] E --> A
这里以测试不足和流程不完善为主要原因,重复引发缺陷混入的结构。
识别恶循环的环路结构可能需要一些时间。
要发现循环,可以整体浏览因果图,确认是否存在“一圈转回原点”的流程。
虽然耗时,但一旦识别出该结构,就能看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。
步骤5:确定根本原因
#接下来,寻找成为恶循环“起点”的根本原因。
根本原因是导致问题反复发生的“真正原因”,具有以下特点。
- 没有其他要素指向它的箭头(= 它本身就是原因的源头)
- 觉得无需进一步挖掘
- 处理可行,解决后可预期产生广泛影响
如上图,以下两项被列为根本原因:
- 缺乏测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
- 制定了不合理的计划和交付期限
通过此方式,确定导致问题发生的核心要因。
如图所示,建议将“根本原因”的便签与其他要素区分开,并使用不同颜色。
🟡 起点:选定为分析对象的问题
🟣 原因:处于中间位置的要因(结构性或直接性原因)
⚫ 根本原因:导致问题再发的核心要因(恶循环的起点)
例如,将“变更管理混乱”“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”等作为🟣原因。
引发它们的“不合理的计划与期限”“技能不足”等则为⚫根本原因。
若这些得到解决,就有很大可能一次性改善多个问题──。
本步骤就是要识别出能撬动全局的关键点。
步骤6:决定如何解决根本原因
#确定根本原因后,思考如何改变。
在这里,将负面原因转述为“理想状态”非常关键。
例如,
“制定了不合理的计划和交付期限”
→ “能够根据情况调整计划和交付期限”
“缺乏测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”
→ “拥有具备测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成员”
如此,从“理想状态应是怎样?”的视角进行转述。
接下来,探讨实现该目标的具体解决方案。
例如,
“能够根据情况调整计划和交付期限”
→ “进行早期并持续的风险评估与共享”
如此,准备现实且可执行的举措。
思考解决方案时,要想象“理想状态”。
初次实施时,建议从小幅改进开始。不要急躁,稳步前进。
最后,从理想的未来图景倒推,构建整体方案。
在此“未来实现树”中,将通过3个阶段描绘“迈向未来的故事”。
- 将原因替换为理想现象
- 将问题转化为理想目标
- 验证它们是否逻辑相连
至此,利用因果关系图的“问题解决模型”完成。
因果关系图的优点
#因果关系图的制作有许多优点。
- 加深团队整体的共同理解:不仅对团队内部,也有助于向组织外进行说明。
- 能够将业务影响与技术问题关联解释:可以直观展示导致业务损害的问题流。
- 使根本原因变得清晰:不仅表面问题,连潜藏其后的真正根本原因也更容易被识别。
- 可视化打破恶循环的策略:可以识别出让问题持续存在的恶循环,并找到切断循环的介入点。
- 更易验证解决方案的合理性:通过理解根本原因和恶循环,能够导出并选择最有效的解决方案。
绘制因果关系图时的注意事项与不出错技巧
#以下是在制作因果关系图时的注意事项。
- ❌ 箭头及要素过多 → 删除不必要的内容
- ⚠️ 不要过度简化 → 在制作者能够解释的范围内详细说明
- ⚠️ 不要将问题范围扩大过度 → 聚焦重点
- 🚫 注意避免演变为人身攻击
总结:利用因果关系图切入“结构性问题”的要点
#本文介绍了有助于现场改进的、利用因果关系图进行问题解决的具体步骤。
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,并具备防止再发和改进业务流程的视角非常重要。
因果关系图是即使初学者也易于入手的问题解决工具。
建议先从小问题开始尝试,累积经验后,现场改进将稳步推进。请务必尝试。
下次将介绍如何利用此未来实现树,将目标设定与计划制定相衔接的方法。
本文是“能干PM系列”的一部分
👉 防止检查表形式化!能干PM的重构术与7大改进对策
👉 不流于形式的定例会议推进方法|能干PM的7个改进步骤
👉 课题能够被消化的清单运用|能干PM告别形式化的12项技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