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止例会流于形式的推进方法|能干PM的7个改进步骤
Back to Top
为了覆盖更广泛的受众,这篇文章已从日语翻译而来。
您可以在这里找到原始版本。
前言
#「例会无法顺利进行」「课题没有被共享」,有没有这样感觉过?
本文将解说例会形式化的成因及改善推进方式的7个具体步骤。
本文为项目管理或PM相关人员提供了大量可立即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诀窍。
例会的本质,是正确共享项目状况的场所。
同时也旨在面对课题并达成解决方案的共识。
但在现场,例会常常变成单纯的进度报告“仪式”,课题被抛置不顾的情况并不少见。
例会的本来目的是什么?推动项目前进的3个要素
#例会的目的不是深入追踪进度,而在于以下3点。
- 建立共同认知:消除团队内部的信息差距,统一方向
- 明确并共享课题:及早发现风险与瓶颈,并探讨应对方案
- 决策与行动:明确下一步措施及责任人,使其能够付诸行动
不要仅仅当作报告会结束,而要就课题的具体应对方案达成共识,并将其转化为下一步行动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另外,例会也可作为“及早捕捉与计划的偏差并进行修正的场合”发挥作用。
在高度不确定的项目中,必须及早发现是什么因素使项目偏离轨道。
考虑针对该障碍的应对方法,并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,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。
例会形式化的5大信号|察觉功能失灵的检查要点
#在许多项目中,例行会议或周会陷入单纯的形式化例行惯例或惰性,未能作为真正的课题解决和决策场所发挥作用的案例屡见不鲜。
1. 要警惕以「报告会」收场的例会
#- 重复相同的进度汇报,却没有产生具体讨论
- 会议仅仅让全员依次汇报,对推动项目并无帮助
2. 缺乏对话,单向进行
#- 只有汇报→“好的”→下一个…这样的流程,没有反馈也没有质疑
- 例会的目的和论点不明确,讨论无法深入
3. 例会缺乏连续性
#- 上次的决策事项或后续跟进未能与下次会议有效衔接
- 讨论与行动未能累积,例会无法作为“推动前进的引擎”发挥作用
4. 课题的优先级、负责人和应对方案不明确
#- 课题列表中没有优先级或截止日期,看不出应按何种顺序着手
- 未明确负责人,导致进度停滞
5. 仅停留在风险识别
#- 虽然将风险列出清单,但未制定应对措施或分配资源
- 未探讨抑制风险发生时影响的方案
案例:摆脱进度汇报的“仪式化”
#在某个项目中,例会每周都在重复相同的“进度未达的理由”。
虽然有汇报,但没有延伸到讨论层面,课题也被弃置一旁。
会议纪要中也只是不断出现“待讨论”这样的字眼。
于是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质问。
「我们来谈谈进展停滞的原因,以及如何推进,好吗?」
这句话一出,会议氛围瞬间改变,项目的瓶颈也浮出水面。
例会不应是反省会,而应成为下一步的“行动设计场所”。
防止例会形式化的7个改进步骤
#1. 议程以“课题驱动”构建
#- 议程聚焦于“本周课题、关注点与决策事项”
- 进度汇报提前共享,例会期间专注于课题解决
在课题列表中,要具体填写“发生时间”“负责人”“优先级”“应对方案”。
含糊的列表会使讨论流于表面。
按“开始日逾期、临近期日、截止日逾期”三类对任务列表进行整理效果显著。
任务未着手是延误的主要原因。
聚焦“开始的延误”即可预防停滞。
在实际工作中,相比“预计完成时间”,更应重视“预计启动时间”,这有助于及早发现课题。
2. 在例会开始时明确“目的”
#- 在例会一开始共享“今天要做出的决策”“需要达成共识的论点”
- 将其定位为为遵守交付期限而整理问题与课题、明确行动方案的场所
运用引导技巧活化项目会议,是使已形式化的会议重获生机的关键。
【补充】彻底避免“空中战”的“文本化”
#为了避免空中战(仅口头讨论),以文本形式共享信息是不可或缺的。
无论是资料、白板还是共享文档,都要有意识地营造**所有人“查看同一内容”**的状态,以防误解并促进建设性讨论。
作为引导者,不仅要在例会开始时共享议程和目的,还应根据需要在会议中实时可视化信息。
尤其在远程会议中,通过实时共享会议纪要画面,所有参与者都能迅速确认讨论内容,避免理解偏差和认识分歧。
不是让例会成为“只留下声音最大者印象”的场所,而应让“达成的共识、犹豫之处、下一步待讨论事项”以文本形式得以保留的例会,这会带来信任和延续性。
3. 抓住节奏,突出时间分配
#- 严守开会与结束时间,为各话题设定时间界限
- 不在连续的进度汇报上消耗时间,集中讨论重要论点
4. 当场共享决策事项与ToDo
#- 在例会中明确“做什么、谁来做、截止何时”,并即时记录到会议纪要
- 不要以含糊的“处理中”或“待讨论”结束
如果对课题或风险的应对含糊,问题就会重复发生。
应按类别整理课题和风险,并使用工具(例如:Redmine)进行管理与追踪。
在会议纪要中明确写出决策事项及具体任务,并与进度管理工具联动,以提升决策透明度。
5. 为下次例会埋下“伏笔”
#- 在例会结束时简要传达“下次要讨论的论点”或“需事先准备的事项”
- 将例会视为持续的改善循环,而非一次性活动
针对冲刺或里程碑进行倒推,并在事前共享障碍,即可采取预防性措施。
6. 在课题与风险中务必同时标注“优先级”和“负责人”
#- 未明确负责人且未设定优先顺序的课题容易被搁置
- 明确谁负责什么,以便于后续跟进
7. 促使关键人物理所当然地出席
#- 例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如果长时间缺席,重要决策将被搁置,规格会在模糊中推进的风险会提升
- 关键人物出席率低的原因可能是例会目的不明确,或者时间浪费在与其无关的议题上
- 需要梳理例会的目的、对象、期望的行动,并具体传达给关键人物,让他们知晓必须参与
“在XX不在的时候就定了规格,这样真的没问题吗?”
“如果现在不修正方向,项目就危险了。所以,请务必出席下次例会。”
如此一来,带着具体背景和必要性直接提出请求,往往能促使对方改变行动。
在例会前与关键人物进行单独沟通,分享例会议程与流程,也是有效的做法。
例会是否形式化了?8个自检要点
#上一章的“实战技巧”聚焦于“如何推进”。
在此,将介绍“例会是否运作良好”的检视视角。
请结合实际场景,对照以下要点进行自检,确认例会是否已形式化。
1. 为什么没有课题被提出来
#- 也许只是没有被察觉,请确认“为什么没有课题”
- 如果不断出现“目前没有特别事项”,可能只是课题未被言语化
- 不仅关注没有课题的原因,也要关注“未来可能出现的顾虑”,这能揭示被忽视的风险
2. 主持人更换带来的新视角
#- 将主持角色交给年轻人或非领导者,丰富例会的视角多样性
- 同一个人一直掌控会议容易使汇报模式固定化
- 更换主持人可发现新的论点或课题
3. 反思促使例会成长
#- 在例会最后回顾“这次例会情况如何”
- 共享改进点,与团队共同调整下次的推进方式
4. 通过共享成果让例会更有实感
#- 确认“在本次例会中决定了哪些事项、推进了哪些内容”
- 当成就感被可视化时,团队的士气与目标意识也会提升
5. 通过会议纪要加速行动
#- 在现场共享记录,对含糊之处即时修正
- 将ToDo和决策事项明文化,使例会的效果可视化
6. 挖掘沉默成员的意见
#- 沉默成员的话语中往往蕴含着发现课题的线索
- 话语较少的人往往拥有潜在的洞察
- 通过具体地问“你对~有什么看法?”,能够让隐藏的课题浮现
7. 相较KPI,更关注“基于行动的结果”
#- 通过“该做的事情是否已执行”来衡量例会的效果
- 关注未着手率与应对延迟率等“未执行行动的比例”
- 除了定量化KPI,更要通过基于行动的确认实现本质性的改进
8. 关注未着手的任务
#- 任务未着手是延迟的根本原因
- 相较截止日期,更应关注“开始的延迟”,以预防停滞
- 按“开始日逾期”“临近期日”“超出截止期”三类整理任务列表效果显著
总结|如何防止形式化并将例会转化为推动力
#例会是捕捉偏离计划的现实、描绘修正与前进方针的“导航场所”。
若不将其仅作报告会结束,而作为本质性讨论与达成共识的场所来运用,项目就一定能稳步推进。
如果觉得“例会可能已形式化”,就从今天开始至少做一项改进。
衷心希望这能成为让你的例会“动起来”的契机。